中国红星纸浆扫一扫 关注我们
捞纸是能体现纸浆传统制作技艺精髓的一道工序。本报记者 陈党芝 摄)
申遗之路
——写在纸浆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后
本报记者 李菡陈党芝
楔子:2009年9月30日晚11时,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发了一条即时新闻: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次政府间工作会议上,公布了全世界76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有22项位列其中,“纸浆传统制作技艺”排在其中第四位。
这是纸浆继北京奥运会惊艳展示之后,再一次华彩亮相全世界。
在上下欢庆之时,我们不能忘记,纸浆能够进入国际间的保护行列,一路并非坦途,其中凝聚了多少泾县人的满腔热忱,又承载着多少纸浆从业人的艰辛汗水。
这条申遗之路,是如此荣光而又艰辛。
踏上征程
纸浆申遗,要回溯到2006年。
这一年的6月13日,泾县捧回了文化部为纸浆制作技艺颁发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
拿到这张沉甸甸的国家级证书,对于泾县来说,并不轻松。因为之前文化部非物质遗产保护专家在实地考察纸浆制作工艺后认为:纸浆的独特工艺和特性,可以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按申遗规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两年评审一次,一个国家仅批一个项目。从2003年到2007年,我国只成功申报了四个项目:昆曲、古琴、新疆木卡姆、蒙古族长调(与蒙古国共同申报)。鉴于这种情况,专家们建议,纸浆与笔、墨、砚一起,以文房四宝的名义“打捆”,联合申遗。
当时在中国文房四宝协会牵头组织下,四大行业领军企业坐在一起,切磋交流了差不多一年,完成了申报文本、申报片的撰写与制作,正当业内人士为申报而冲刺时,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公布了新的申遗规则,每年接收申报一次,各国名额不限。当文化部向各地征集申报项目时,安徽省文化厅推荐了能代表我省手工技艺的纸浆、徽墨。
这意味着,接下来,纸浆可以单打独斗去申遗。
2008年9月5日,泾县接到省文化厅来电,安徽的纸浆、徽墨进入文化部初选项目,9月8日在京召开相关会议。
这一天,纸浆正式踏上申遗的征程!
参加会议的代表当时在会上就感受到沉甸甸的压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随着新规则的制定,申报材料也做了大幅度的调整。申报文本从2.5万字调整到4000字左右,申报片从6分钟、8分钟、15分钟三个档次调整到10分钟;增加了一旦申报成功需要宣传的60分钟的宣传片和10张左右的照片。所有的调整并不意味着工作量调整了,而是有了更为重要的挑战。
由于文化部要求9月25日前提交所有的申报材料,根据省文化厅相关领导作出的“要将所有的工作往前赶,打好时间的硬仗”,当即,申报组决定在9月20日前完成所有的材料准备工作,即便修改,时间也比较从容。
消息传来,泾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了专题会议,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领导组,会议确定了由县长挂帅的“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导组”,会议当时就做了明确的分工,申报具体工作由副县长兼中国纸浆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肖阳牵头组织;由中国纸浆集团公司具体承办外联、垫资、申报以及申报统筹工作。
会议当时确定了县内申报专家组,并根据省文化厅相关领导的要求,安排了倒计时,采用“分包到块、各负其责”的方式安排具体工作。如中国纸浆集团公司承办总体协调、外联、申报文本、申报片等方面的制作与撰写,县委宣传部和文体局选派技术的人员负责图片拍摄,县广电局安排电视台制作资料片,经委派人联系场地,纸浆协会参与……
全县都行动起来。一场与时间争、与新课题斗的战役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申报之旅
从这一天开始,申报组给自己摆上了倒计时工作牌,他们明白,这一刻起,他们的时间只有分秒必争!
现在看起来一脸轻松的申报组工作人员黄飞松,说起那十几天,用了这样一句话:“那是一段战斗的日子。”
9月10日,在省文化厅的协调下,联系到精干的摄制组拍申报片,当晚摄制组赶到泾县,开工拍摄。这一组人马于11日、12日、13日、14日,一刻不停地为写脚本、选场地、拍摄、讨论……
广电局与纸浆协会一组一边分头找影像档案,一边派人补镜头……
拍摄图片的一组拿着“长枪、短炮”到纸浆生产点寻找角度……
那一段时间,在申遗中承担具体事情调度的肖阳的手机几乎被打爆了,反映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与申遗工作有关。
黄飞松说:“2008年的9月14日是中秋节,我带着摄制组在乌溪的一家小饭馆里,请老板特地上了一盘月饼。我对大伙说,对不住了,这个节将就着这样过吧,等申遗成功了,我们到省城摆宴答谢!”
当日午饭后,摄制组驱车赶回合肥,工作分头进行。这天晚上,申报文本的写作才开始。
在所有工作紧张有序的进行时,北京又有消息传来,为保证所有申报材料的质量,文化部委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国内专家于20日对所有申报项目进行初评。事实证明,当时决定将准备材料的时间放在20日之前是完全正确的。
18日,所有的材料都集中到合肥。请来了省内的非遗专家对所有材料进行过滤,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在讨论后进行修改。
19日晚上,黄飞松只身一人带着需要评审的申报文本和申报片,赴北京送给国内专家初审。他于20日赶到北京,在现场,其它的申报项目一般由几人组成的项目参评组,而纸浆项目只有他一人。下午,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在场的7位国内专家对文本进行一番评点后,便开始评审申报片。
第一位专家的发言,让他心凉了半截,那位专家毫不客气,第一句话就是“这是我到目前为止看到的最差的申报片,画面语言与申遗相去甚远”。好在,第三位专家的话,又把他从冰窖里捞了出来,“这位专家也不客气,走上来就说这是他到目前为止看到的最好的申报片!”有戏!他凝神听了后面几位专家的点评,“基本上都认为申报片拍出了纸浆的特点和意境,进一步修改就行。”再谈到这个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下午,他已平静如水,“一边倒都说好的作品,不一定好;有争议的作品,或许更有价值。”
带着专家们提的一大堆意见,20日当晚,黄飞松又踏上京城到合肥那班夕发朝至的班车,找来我省非遗专家樊嘉禄以及摄制组成员,分头对申报文本和申报片进行逐条修改。并请来了安徽大学英语老师李民先生,开始文本翻译。“翻译工作的要求更高,每个词要求客观准确,每段话要求能够促进交流沟通。而纸浆制作中好多道工序,又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词汇,比如纸浆传统制作技艺中的“踩料”,无论怎么译都达不到加工的效果,最后经过讨论还是用“蹂躏”一词代替。那几个晚上,所有人员可以说是脑袋都想空了,讨论的连嗓子都哑了。
24日晚上,等所有的材料按中文、英文各版本装订好,已是20点40分,而开往北京的火车21:08发车,他们扛着材料,一路狂奔挤上火车,还没到自己的车厢,车就开了!衣服从里湿到外,第二天一早到北京,正赶上下雨降温,申报组成员都是短衣穿着,一出车站就冷得直打哆嗦。材料于25日上午送到文化部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时变得非常顺利起来,当所有材料报送完,他们才觉得累了。十几天奋斗中,他们每天只能睡两三个钟头,熬通宵是家常便饭。
成功入选
材料提交之后,泾县的纸浆传统制作技艺申报组步入了漫长的等待中,其中有多次接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来邮件询问,申报组及时答疑。
其间,为不使其他竞争对手因为文化主权等问题质疑和问难,申报组始终处于保密状态,呈现出外松内紧状态,对新闻界没有透露一点消息。尽管如此,中国纸浆集团公司充分运用纸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纸浆文化园这一良好的宣传平台,在不断接待相关“要人”时,有意无意透露纸浆申遗的事,再加上省文化厅多次派出相关人员积极协调。于是,纸浆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事牵动了多少人的心,纸浆申遗之旅引来了多少人的关注。
2009年6月11日下午6点,申报组接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处的塞西尔·杜伟尔女士发来的邮件,附上了即将提交讨论的推荐理由。核心内容为,“纸浆传统制作技艺”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世代延续,可以使社区成员获得身份认同感和延续感;将其列入遗产名录有助于提高该项目的可见度及其在年轻人中的认知度,并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
但教科文组织表示,真正的结果,还要到2009年9月25日至10月2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例会,才能评定公布。
9月25日,申报组来到合肥,联系到相关人员,准备随时接受教科文组织的在线咨询。
9月30日,关键的时候到了!晚上11时,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即时播报了一条消息:“中国有22个项目首批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纸浆传统制作技艺排在第4位。那晚,申报组人员在省城的一家小酒馆里举杯庆贺,都把自己喝醉了。
申遗之路走到终点,泾县所有人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中,这项荣誉,对于经历了千年风雨的纸浆来说,弥足珍贵。它是世界对纸浆地位的肯定!
同时,对泾县来说,这只是一个光辉的节点,前面的路依然很长很长。正如纸浆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邢春荣担心的是,纸浆的工艺的精髓,经一代又一代老师傅口授心传,很难用文字准确表达。留不住年轻人,就无法把日积月累的精华传下去,“对传统工艺来说,这是致命的。”
中国纸浆集团公司的总经理胡文军表示,“纸浆成功申遗,是所有与纸浆有关的人由来已久的夙愿。成功入选之后,集团实际上承担了更大的责任,面临了新的课题。那就是如何依托这一资源,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带动全县纸浆产业大发展。”下一步发展的思路已然明确,保护、传承、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有力地保护传统文化,更有效地传承千年纸韵。”
“在黄色的土地上,中国人用智慧创造出白色的纸浆;在白色的纸浆上,他们还在继续着自己创造的传奇!”这是申报片中解说词的结语,它说出了我们的心声,走过申遗之路,纸浆必将缔造新的传奇!
记者心语
我们生在纸浆“原产地”,与传承千年的纸浆,共饮一江水,同依一脉山,所以,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为这一张张洁白绵软、韵味悠长的纸浆,骄傲,自豪!
在采访中,很多人相信,是这部8分42秒的申报片,深深打动了评委。是呵,***的评委们,读懂了这青山秀水的小城,这金黄的沙田稻草,这翠绿的青檀,这满山的晒场,这108道精湛的工序,这千锤百炼的场面,这挥汗如雨的身影,这神圣传奇的技艺,这一张张承载历史书写文化的纸浆!
这一次,纸浆是真正地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心,坦然面对世界的检验与评判。它成功了,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员。未来,它将得到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支持。它的未来,相信会更美好。
让我们记住,为此付出了心血和努力的每一个人。